从“跟跑”到“领跑”,路漫漫兮而求索

点击量:402 发布时间:2017-03-28 作者:状迈(上海)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在“中国制造2025”推动下,3D打印迎来高速发展期。据业内知名咨询公司Wohlers预计,未来几年中国3D打印市场将保持40%左右的增速,到2020年有望突破200亿元。这意味着,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
 
       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才能为市场注入动力。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2016年以来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1
领跑全球:大尺寸激光3D打印设备
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完成的“大型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年顺利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
 
设备突破了故有单光束选区激光熔化成形的思路,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四光束扫描成形的概念。项目还攻克了多光束无缝拼接、四象限加工重合区制造质量控制等众多技术难题,实现了大型复杂金属零件的高效率、高精度、高性能成形。
此外,研发团队首次在SLM装备中引入双向铺粉技术,其成形效率高出同类装备的20-40%。截止今日,设备成形零件尺寸排名世界第二,成形效率世界第一。
 
采用四光束SLM设备成形的典型样件
这项领跑全球的技术是华中科技大学曾晓雁教授及其领导的激光先进制造研究团队的研发成果。技术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SLM成形技术与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今已为航空航天企业研制了20种型号、45种产品,其中7种产品通过热试车,5种产品定型批产。
此项技术在航空航天、精密机械、能源、电子、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几乎所有高端制造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2
我国首台太空3D打印机正式曝光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与空间应用中心共同成功研制我国首台空间3D打印机,该设备能够在微重环境下完成3D打印,最大打印尺寸达200x130mm,是NASA首台空间在轨打印机打印尺寸的2倍以上。
 
      据了解,空间站等待一次地球补给至少需要半年,而3D打印只需要1—2天就能生产出需要更换的零部件。因此帮助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自制实验与维修所需的零部件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能大幅提高空间站实验的灵活性和维修的及时性,还能减少空间站备件的种类、数量及运营成本。
 
      此次研发成功获取了微重力环境对3D打印工艺参数影响的实验数据,为我国2020年完成空间站建造及后期运营奠定了基础。
3
中国承建全球首座3D打印办公楼
全球首座功能完善的3D打印办公楼2016年5月在迪拜举行开幕礼。该办公楼由一家中国公司负责3D打印,并在英国和中国进行了可靠度测试。
 
       阿联酋内阁事务部长Mohammed al-GErgawi在开幕典礼上表示:“这是全球首座3D打印的建筑物,它不只是一座建筑物,而且拥有功能完善的办公室和工作人员。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开端,世界将因此而变。”
 
        这座建筑物只有一层,楼面面积达250平方米。为了建造这座特殊的建筑,施工方使用了一台高6米,长36米和宽12米的3D打印机,只用了17天就完成,耗资14万美元。据估算,3D打印技术可将建筑时间缩短50%至70%,同时节省50%至80%的劳动力成本。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增材制造发展,将其作为实现智能制造、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抢占先进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推进手段。与欧美相比,早年的中国3d打印产业一直处于“跟跑”阶段,大多停留在科研层面。
近两年来,随着多项领先国际的3d打印技术的问世,中国正全力向“领跑全球”的行业先驱者身份迈进。上海探真作为金属3D打印行业的新玩家,愿以前瞻性技术结合产业化转型能力,为中国的“领跑”之路贡献绵薄之力。
上一篇:入手3D打印机时需要考虑的三个问题
下一篇:你知道3D打印是什么吗?
  • 微信二维码